上世纪90年代,在原南通医学院(南通大学前身之一)校园中,出现了以顾晓松、汤锦波为代表的“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有的成为国内外医学界知名学者,有的进入学术界最为活跃的科技前沿,有的在教学、医疗和科研领域里成为学科骨干。其“立志成才、艰苦创业、爱国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创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文化“通医现象”。

1997年3月20日、21日、22日,《南通日报》连续刊发三篇南通医学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系列报道,产生强烈反响。其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央媒纷纷关注这一群体,在那个年代,“通医现象”被作为一种时代精神,为全国人民所学习。


1997年9月9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发布《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习南通医学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活动的意见》,提出着重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群体精神开展学习宣传:一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精神。二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三要学习他们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精神。四要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精神。同日,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代表顾晓松、汤锦波、刘红、陈峰应邀赴南京在东南大学礼堂向在宁高校1000余名中层以上干部和青年教师代表作先进事迹报告。

新华社以《南通医学院育人有方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国内动态清样》1997年5月11日)为题刊文报道,“南通医学院以人为本,积极实施青年人才工程,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探索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使得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 并把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总结概括为: 旗帜引人、机制出人、感情留人、形象服人。

在“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身上,彰显了党和政府对青年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展现了青年知识分子报效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深入传承创新践行“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

在我校奋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新征程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关系全局、关乎长远。新时期厚植“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营造青年人才的良好发展环境、搭建青年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完善青年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对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悠久深厚的优良办学传统,历届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系统谋划,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通过成立青年学者联谊会,开展院士专题访谈,组织专题研讨会、事迹宣讲会、师生分享会、学习读书会、主题演讲等系列活动,学习传承“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在通大校园蔚然成风,自然浸润于校园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医现象”在通大校园中生根发芽,经过一代代通大人的奋斗实践,“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不断厚植壮大,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这个群体精神的辐射带动下,全校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成员”, 他们将这一丰厚的精神财富切实转化为干事创业、不懈奋进的实际行动,奋力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通医优秀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向着“通大优秀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壮大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