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我校召开联系心理工作辅导员会议暨新生心理普测专题培训会。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张雪松指出,新生面临生活环境、学习模式、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转变,容易产生适应压力与心理困惑,心理普测既是及时掌握新生心理动态、识别心理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精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帮扶的重要依据。她就相关工作开展提出五点要求:一要强化责任,高度重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层层压实责任;二要严谨细致,规范操作,避免先入为主评判学生,严守伦理原则与保密制度;三要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充分调动班主任、行政人员、任课教师等多方力量,构建上下贯通、协同高效的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四要关注后续,精准帮扶,健全“1+1+3”帮扶体系,营造和谐、舒适的成长微环境;五要以训促学,提升能力,定期结合案例复盘反思,让心育工作既具专业深度,又有关怀温度,更显实践成效。
新生心理普测专题培训结合我校新生心理普测工作实际和常见问题,聚焦“测试前的心理教育、心理量表的构成、普测中的注意事项、科学解读普测结果”四个方面,具体讲解了新生心理普测的测试平台与工具、如何规范组织学生完成在线测评、如何营造安全舒适的普测环境以获取真实数据等工作要点,指导参训人员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新生的潜在心理问题。在心理约谈情景模拟展示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分别聚焦适应不良、迷茫无措、家庭影响、宿舍关系等新生典型的心理困扰,依次从建立信任关系、收集重点信息、倾听新生诉求、引导梳理困惑等步骤较为完整地呈现了心理约谈的全过程,将积极关注、共情回应、开放式提问等关键技巧自然融入其中,提升参训人员应对约谈工作的专业素养与处置能力。
会上还详细介绍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作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特色教学模式”的重要构成部分,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主题、内容、形式、组织分工、考核评价与成果呈现等相关要求,围绕团体心理辅导、校级特色活动、主题心理班会等多个模块提供了可操作、多维度、系统化的参考范例,确保活动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组织高效,助力新生夯实心理健康知识,巩固实践训练成果,让成长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适应”。
我校始终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置于育人工作的重要位置,开学后通过开展全体学生秋季返校心理状况调研、新学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新生家长心理课堂、9・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系列活动、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等渠道,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纵深推进心理育人和危机预防干预工作落地见效。
各学院联系心理工作辅导员、2025级新生辅导员、心理中心全体人员60余人参加培训。
(刘子星/文 赵学翔/摄)
又讯 9月25日晚,我校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面向全体新生家长举办题为《从“后勤保障员”到“合格陪跑员”——大学阶段父母角色的转变》的心理课堂。
江苏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主任张雪松担任主讲,从父母角色转变的背景及重要性、“合格陪跑员”的角色特点展开,向家长们阐释了大学生家长与中学生家长在角色定位、角色功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大学生家长需从“监督者”转变为“啦啦队长”、从“代劳者”转变为“观察者”、从“问题解决者”转变为“资源导航者”、从“焦虑制造者”转变为“心灵滋养者”这四个维度实现角色的转变,从而重塑亲子关系。针对新生家长如何适应并实现角色转变、发挥角色功能这一问题,她一方面从心理科学的层面为家长们普及相关知识,指导家长运用正向反馈、配速控制的方法,助力孩子养成积极的心态;另一方面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为家长们提供建议,让家长在生活管理方面进行战略撤退、实现决策权的梯度转移,同时教导孩子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冲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资源与支持,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她建议家长们,要成为孩子情绪的承载者,识别孩子情绪问题的信号,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以达成大学阶段亲子关系的理想状态,即做到若即若离的守望。
6000余人次在线观看本次心理课堂。家长们纷纷表示,此次讲座贴合需求,让他们收获颇丰,缓解了孩子离家入学后在亲子关系方面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对如何成为一名“大学生”家长有了全新的认识。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