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当亡国奴,我16岁就参了军!为了抗战胜利,我愿意牺牲小我。”97岁抗战老兵刘学坚的真情流露,打动了参加老兵寻访活动的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团队的每一位同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戎光汇星火”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参与由南通市委老干部局和南通市委党史办、南通日报社联合开展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抗战老兵寻访活动,深入挖掘宣传抗战老兵的感人事迹。
专业积淀:用规范与温情传递敬意
与文献记载、文物展示等传统历史传播方式不同,口述史从个体视角去解读历史,通过个体讲述让宏大的时代叙事展现出生动且具象的细节。而在战争年代,一粒尘沙就是落在人们身上的一座大山,一个故事的某个片段背后都可能藏着惊心动魄。
为了做好抗战老兵口述史资料的收集工作,这支汇聚了历史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等多专业力量的“戎光汇星火”十人团,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先后走进刘锡昌、袁德贵、刘学坚、薛克仪、贾昌太、王亚明、周伯益、吴坚等八位南通籍抗战老兵家中,承担起访谈执行、史料采集与整理、成果转化等工作。为明晰任务、分工协作,团队明确其中两人负责影像音频资料的记录和收集,余下八人专注负责八位老兵的口述史料整理、甄别及多形态文稿撰写等。
“为了确保采集的史料真实、可靠,同时尽可能表达对受访老兵的尊重,我们在采访、整理、宣传等环节,精心设计了一套严谨的事前、事中、事后工作规范。”队长周子立介绍,团队在前期通过老干部局建立信任,避免受访老兵及其家属误解来意;中期遵循“倾听为主、引导为辅”的访谈原则,对老兵提前发放采访提纲,同步收集老照片、老物件等辅助史料;后期通过签署授权书,承诺采集的史料非商用,且公开前须经老兵确认。而面对采访中老兵因愤怒或过度悲伤而喘不上气、说不出话的突发情况,团队会立即暂停采访活动,并协助家属共同安抚老兵情绪,用人文关怀为老兵们提供情感支持。
微观叙事:让历史有记忆地流淌
6月10日—7月3日,“戎光汇星火”团队一行先后走进崇川、海安、如东等地,在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用温情陪伴和专业视角聆听老兵的烽火记忆,记录他们抗战的峥嵘岁月。
队员陈娅妮采访的97岁老兵刘锡昌,14岁时加入武装民兵团,后来参加新四军,先后经历过78次大大小小的战斗,至今脑袋里仍存有两个弹片。面对大家惊愕的眼神,他说:“弹片早已与自己的血肉融为一体,成了身体的一部分,没什么感觉了。”
童苏琪采访的刘学坚,在泗阳独立团担任卫生员期间,曾星夜兼程八十里,领着担架队护送几十名伤员从前线撤到后方,后又只身一人返回战场,途中喝河沟水充饥,困了睡路旁草堆,醒来却发现草堆下掩盖着阵亡的战友。
……
“日军铁蹄过后,老兵们抹去眼角泪痕,安葬好同胞亲人,化悲痛为力量,护佑中华民族的血脉。”周子立在参与访谈了多名老兵后表示,难忘老兵王亚明顶着95岁高龄回忆当年拼刺刀搏杀的场景、薛克仪两次负伤仍向部队申请回前线的刚毅、袁德贵一字一字说出日军扫荡致其家破人亡时的悲愤神情、刘锡昌仅凭5发子弹智取两名日军的机智。他说,“老兵的经历,是深沉坚韧的中华民族在危亡之际的真实写照。”
据介绍,本次寻访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成果,自7月9日起,在《南通日报》开设的“铭记烽火岁月·赓续红色基因——寻访抗战老兵”专栏陆续刊发。专栏还特别设置了“红色接力”板块,邀请“戎光汇星火”团队成员结合寻访经历撰写感言,表达对抗战老兵的敬意,以及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的坚定信念。这些访谈素材,也将陆续转化为寻访视频和宣传画册在全省进行公益性传播。
弦歌不辍: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
“当我凝视着老兵刘学坚刚毅有力的双眸,仿佛能触摸到那段峥嵘岁月。刘老的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中燃烧,吾辈当铭记这无声的守护,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征程上续写篇章。”7月23日,童苏琪在记录寻访感想的“红色接力”板块写下这样一段话。
更多的团队成员则表示:“透过老兵们用血肉铸就的印记,触摸他们穿越漫长岁月的抗战史,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共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之责!”
学习精神、传扬信念,汲取力量、勇于担当。这正是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集结口述历史协会骨干学生组建“戎光汇星火”团队开展老兵寻访活动的用意所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想把传承弘扬抗战精神的接力棒交到学生手中,烽火汇戎光,峥嵘聚星火。”长期在口述史领域深耕的团队指导老师张若愚坦言,自己于2017年开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史资料抢救整理相关工作,2020年开始与历史文化学院(法学院)历史系主任徐静玉一起指导南通大学口述历史协会,至今已累计在全国各地寻访抗战老兵300余位,部分寻访成果收录在《烽火记忆——百名抗战老战士口述史》《峥嵘岁月——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史》等学术专著中。
“我们记述老兵的速度往往追不上老兵‘归队’的速度,我们是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抢救性收集老兵的口述史料。当青年学生握着老兵布满沧桑的手,倾听那些穿透硝烟、通达生命的记忆时,历史便完成了最生动的传承。”张若愚说。
而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中,“戎光汇星火”团队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口述史不仅是史料的补充,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队员们纷纷表示,今后将继续奔走在抢救收集抗战老兵口述史料的道路上,提高全社会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意识,激发全社会爱国爱党热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罗宏宇 陆苏蒙)